上海、香港、台北三地之相似與相異  作者/舒國治(作家)

    近年被問及上海、香港、台北三地的相似處與相異處,以下是我最快最簡的回答。

   上海、香港、台北,這三個地方皆是市民最世故、也最懂得自身利害的華人城市。倘若要上海人、香港人、台北人早早替自己把買房子的事情先規劃好,幾乎不可能。如果時局動盪,人有往異國移民的意識,這三個地方也必然是最早出現的。同時,他們的綜合文化素養,也最好。其中尤以上海的小老百姓最讓我佩服,許多開計程車的、或弄堂裡的大叔或阿姨,他們完全不是知識份子,但文化上的見解仍很豐厚,分析事情頭頭是道,足見上海這塊地方在這一兩百年的市民人文積蘊原就深有根基。

   倘說急功近利,很多人皆觀察到香港人最走在各城市之前端。主要香港是彈丸之地,人與人貼得最緊,也最講求效率,我曾注意到,香港朋友聊起他要辭職,往往下個月的新工作他早已找好。在七八十年代的台灣,我所見的台灣青年,若要辭職不幹,不幹就不幹,根本沒想下一個工作在哪裡。再者,香港多山,房子常依山而建,人須時時登高,故而老人早有攀爬意識,因此很知保筋養骨,香港老人最可愛勤奮,亦最長壽。

   又香港與上海的美學,也比台北高明。香港的平面設計或老百姓的穿著與配件之選用,在六十年代一直到廿一世紀初,皆比台北有美感得多。自五十年前香港出版的《大成》雜誌至現在的《明日風尚》(它的版式出自香港編輯團隊之手),台灣的雜誌不曾出現這種水準過。

   以房子建築與室內設計言,台北亦是最差的。上海的建築極有佳例,多不勝數;哪怕是近廿年老百姓自己買了社區的公寓,極多的設計與裝修,我看在眼裡,也大嘆確比台北有美感多矣。六十年代初,台北開始建四樓公寓;最早有所謂的「港式公寓,然其中的廳房布局,相當簡略。人若在香港參看過四、五十年代的老公寓,則知台北公寓之乏也。若看過紐約一百年前的公寓布局、看過巴黎二百年前的公寓設計,更知人家在居家上的先進。而上海在三、四十年代的公寓亦是相當華美繁富也。再者,台北每年太多公司行號與縣市政府會製作極多的禮品、周曆本、記事本、紀念品等等,幾乎皆是慘不忍睹,何者?與生活貼近的美感累積太也不足也。

   說到三地的吃,小吃方面,台北優勢最多。主要大江南北之吃皆融於一地。其中有一原因,乃香港與上海皆土地太貴與擺攤不及台北自由。另外的原因,香港的粵菜太強,至其他省分的雜類飲食不易出頭;而上海的小吃鋪,一紅了,則不可避免會轉型成大餐館或別的生意。台北的小吃風景甚豐美,然餐廳中的宴客桌菜,比不上香港佳館的粵菜之精巧,也比不上上海太多後來居上的餐廳之豐富多變。這或許也與台北生活在七八十年代後衝得太急促,享受上的細節與農業社會的慢工出細活則逐漸步向忽略矣。但看「便當文化之速簡與受大多百姓喜好可知也。但也因為如此,台北人據說最輕鬆可親,最易於相處,更無論台北對同性戀者是最友善的城市也。

   還有,台北外在猶未臻典麗,可台北人之內裡相對清閒自在,流行歌的寫作與創思,常有佳構。台北人追求生活的簡潔舒適,常在不甚有規模的小格局中亦活得有滋有味,教人羨慕。

   當然,當人去了草原、沙漠、冰川等豪獷地方,回看這三個城市,似又覺自己日夕所處之地會不會太拘謹了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epherd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