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拾慧集 (27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開心他人成就 感恩自己際遇   

作者/盛治仁(雲品國際董事長)

今年的春節連假未安排出遊,家裡也是空巢期後首次過年。除了幾場親友聚餐外,多數時間都能安靜閱讀沉思,想想過去做對了什麼,可改進之處何在,並思考未來對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想像與規畫。

去年家庭裡最重要也最開心的事,就是小孩陸續開展了大學生活,且能適應良好。由於德國學制的關係,大學三年就畢業,轉眼明年小傑就要開展職涯了,真是不敢相信時間過得這麼快。

由於孩子未來不一定還能安排較長時間的休假,因此去年底我也休了一個長假,全家在歐洲幾個國家旅遊,度過了難得的親子時光。有機會多多陪伴家人不論在何時都絕對是正確的事情,有機會就要好好把握。

展望來年,我給自己的功課是知足常樂。我跟很多人一樣,一生一直在比較。從小比學業成績、長大比能力經驗、比職務歷練、比名聲財富等,每一件事情都會看到更優秀或是擁有比自己多的成功人士,然後要努力趕上。

現在回頭看,這是無益又無意義的行為。以財富為例,它沒有客觀的標準,低標是夠用,高標就看要跟誰比。跟首富比,大家都是貧戶。我們習於在心裡跟周遭人士做比較,重點是我們為什麼要跟別人比?比贏或比輸的意義何在?不只財富,其他事物也都一樣。

要改變這種心態,首先就是要降低期望值。巴菲特的投資伙伴蒙格曾說:「幸福人生的第一守則就是降低期望」。如果一個人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一生注定悲慘不已。

美國經濟學家Paul A. Samuelson給過一個公式,幸福等於效用除以欲望。效用指的是消費中得到的滿足感。欲望高的人,不管自己已經擁有了多少,幸福感都不會太高。反之減少欲望就會立即增加幸福感。我記得看過另一個更簡單的公式:幸福等於「擁有的」減去「期望值」,表達的是一樣的概念。

我們眼中光鮮亮麗的成功人士,真的過著無憂無慮的幸福快樂生活嗎?答案是不一定,更可能的情況是住豪宅的人和住社宅的人有不同性質的煩惱,但是操煩程度不見得比較小。這就像我們往往以為達到了某個目標以後,就能幸福快樂,後來才發現又有別的事物要開始煩心。

不只個人生活如此,社會集體也是一樣。大家一直都在追求更多。更多的財富、更高的科技、更好的消費生活水平,帶來的卻是更衝突極化的社會和更被摧殘破壞的自然環境。人類的幸福感不但沒有顯著提升,還可能把居住生態傷害到無法回復的狀態,對不起後代子孫。

因此在新的一年,我要努力把過去關心如何得到更多的心態轉變成如何管理期望。追求更多不再是目標,而要致力尋求做任何事的意義。在各方面也不去做無謂的比較,為他人的成就開心,為自己的際遇感恩。

回想過去實在感到無比滿足並充滿感謝,有太多貴人提攜幫助,在逆境時加以鼓勵,並給了我多重的發揮舞台和機會。表達感恩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新的一年裡pass it forward,盡一己之力幫助身邊有需要的人,讓每一天都過得有意義。

文章標籤

Shepherd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臭豆腐是台灣發明的嗎?關於臭豆腐的起源有多種故事版本

◆本文轉載自《元氣周報》  文╱柯永輝

圖片1.jpg

台東池上福原豆腐店的「炸香豆腐」(臭豆腐)皮薄酥脆,飽含豆香。  圖/柯永輝提供

豆腐,聞起來臭卻吃起來香,小時候北投家門前,晚上會有小販推車沿街叫賣「臭~豆腐」,由遠而近、由近至遠,可惜沒零用錢且家人約束,只能遙想那神祕的味道。

後來,街車變成小攤,晚上在距家百公尺的街頭炸起豆腐,我也漸長,聞香嘗試,果然外皮香酥、入口軟嫩,尤其是搭配著以高麗菜醃製的台式泡菜,去油解膩,完美搭配。

圖片2.jpg

安徽毛豆腐表面布滿如雲霧般的毛絲,燒烤後已與焦脆的豆腐表皮融為一體。圖/柯永輝提供

豆腐相傳是漢武帝的叔叔淮南王劉安煉丹時意外發明,臭豆腐來源則有多重,大陸作家吳浪平說,最早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幼時家貧,當過童工,後被辭退,其他長工們見他可憐,常偷塞些豆腐、菜在附近小廟草堆裡,讓朱元璋取食。朱元璋後來進廟當小和尚,長工們知道他愛吃豆腐,仍不時放些在草堆中,有次廟會,朱元璋忘了去取,數日後想起去翻找,發現豆腐長了一層白長毛,他捨不得丟掉,用油試煎,驚為美味,臭豆腐自此而來。

周簡段、馮大彪提起另一個故事,清康熙年間落考舉子王致和囿於回鄉盤纏不足,留在北京做豆腐營生,以待下次應考,有次豆腐賣得不好,他想起家鄉有製作豆腐乳,卻不知製法,就把豆腐切小塊,用鹽和花椒醃製,想不到長滿青色黴菌,一試竟有濃郁美味,頓時熱賣,還被雅稱「青方」,王致和也棄仕從商。

據說王致和的臭豆腐連慈禧太后也喜好,甚至為了滿足皇家,太監還情商店家夜間開窗販售,「大內上用」傳出後,名氣更響,還有狀元郎孫家鼐書「致和」藏頭對聯,「致君美味傳千里、和我天機養寸心」。

數年前赴安徽遊覽,當地的臭豆腐聞名中國,「徽州第一怪,豆腐長毛上等菜」,我初見時被如雲霧般的毛絲嚇了一跳,但店家燒烤後已與焦脆的豆腐表皮融為一體,臭味不如視覺般濃烈。

圖片3.jpg

安徽毛豆腐表面布滿如雲霧般的毛絲,燒烤後已與焦脆的豆腐表皮融為一體。  圖/柯永輝提供

湖南長沙火官殿的臭豆腐號稱中國第一,散文家汪曾祺說,毛澤東年輕常去吃,功成名就後回長沙又特意去吃了一次,並說「火官殿的臭豆腐還是好吃」,這就成了「最高指示」,寫在照壁上,其他臭豆腐誰與爭鋒。不過他們的臭豆腐是長薄片且口感緊實,與台灣風味不同。

至於台灣的臭豆腐源自何處,台灣食家朱振藩曾說應是從蘇州玄妙觀賣的「油汆臭豆腐」傳到上海,間接隨著來台退伍老兵穿街走巷而來,但只有一筆帶過。我後來看到上海食家沈嘉祿寫的文章,上海的臭豆腐外形比較厚實而內芯較嫩,油煎至金黃色,外脆裡嫩,蘸辣椒醬等而食,果然和我們吃的比較相似。

圖片4.jpg

臭豆腐可以加上芋頭、南瓜、菇類和調味料等,做成暖乎乎的煲鍋。  圖/柯永輝提供

20多年前搬到台中後,中華路夜市的潭子臭豆腐必嘗,後來年歲漸長,油炸類比較少吃,日前帶女兒登門嘗「新」,原本路邊攤已換到店面,美味依舊,只是某種感覺似乎淡了。

台東池上福原豆腐店的「炸香豆腐」(臭豆腐)皮薄酥脆,難得是飽含豆香,店附近新設以日據時期校長宿舍修整而成的「蔣勳書房」,多了文青味。

臭豆腐外脆內嫩,成長過程中,我們也常在職場的大油鍋裡把外表炸到看似堅強,好保護內心的軟弱。歌手大壯在「上了年紀的男人」唱著「總有太多男人的痛、難忍 的痛,難說的話放在心中,矛盾的怕被人看穿、又渴望誰懂,堅強是刻意整理好的妝容」,但重點好像不是男人或女人,而是上了年紀。

歲月像雙筷子,能把堅強外表戳出小洞,填入人生的酸甜苦鹹,慢慢咀嚼,別忘了再來口泡菜,另有一番勁爽,春光燦爛,雲淡風清。

責任編輯:辜子桓

文章標籤

Shepherd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驪歌不再的時代

作者/潘襎(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

年過五、六十歲的人,大都經歷畢業典禮上高唱《驪歌》的年代。我們從小到大經歷過無數次畢業典禮,多少別離的祝福與感傷發生在六、七月。

最初的畢業驪歌是華文憲(1899-1940)作詞,「驪歌初動,離情轆轆,驚惜韶光匆促…」「更願諸君,矢勤矢勇,指戈長白山麓…」。這首《驪歌》應是創作於東北九一八事變後的國民政府時期黨歌,往後流傳為校園畢業歌曲。原曲取自詩人羅伯特・伯恩斯(Robert Burns)填寫之蘇格蘭民謠《友誼萬歲》(Auld Lang Syne)。《驪歌》詞句優雅,卻蘊含著憂患時代的氣息。

另外一首校園驪歌更有名,我們通稱為《青青校樹》,填詞者郭輝(1892-1962)一生充滿傳奇,原曲來自日語驪歌《仰尊吾師恩》;原曲為H. N. D.作曲、布羅斯蘭(T.H. Brosnan)填詞的《放學歌》(Song for the close of school)。郭輝生於新竹南勢地區,一九一四年台北師範學校畢業,初任教新竹公學校,輾轉到福州謀得教職,娶妻生子;為餬口入滿州國,官至稅捐局長。日本敗戰,滿州國隨亡,郭輝返台任省教育廳編輯委員,一九四八年返新竹任教於新竹女中,任新竹文獻委員會委員;一九五八年遷居台北,去世於古亭。郭輝不幸處於一個不斷進行告別的時代,生於清朝、長於日治、謀職於國府大陸、居要職於滿州國,回台任職省府寫下《驪歌》,國府撤退來台後以教職與文獻考據而終老。

「青青校樹,萋萋庭草,欣霑化雨如膏;筆硯相親,晨昏歡笑,奈何離別今朝。世路多歧,人海遼闊,揚帆待發清曉;誨我諄諄,南針在抱,仰沾師道山高…」;整首分三段,反覆吟唱,離情依依,潸然淚下。

離別的歌曲裡面,跨越各年齡層,在華文世界耳熟能詳的是李叔同《送別》。李叔同於一八九八年奉母移居上海,出席「許幻園城南草堂雅集」,頻頻掄魁,幻園隔年闢室相邀入住草堂。爾後李叔同留學東京美術學校,畢業歸國任教。一九一五年冬雪,一日,幻園至其庭外高喊:「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李叔同驚覺出門,僅見他踏雪而去的背影。他立雪良久,返室內以鋼琴彈奏日語歌曲《旅愁》。這首歌曲乃犬童球溪依據約翰龐德・歐德威(John Pond Ordway, 1824-1880)《夢見家與母親》(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1868)填詞而成。李叔同改填為「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情深則別苦,刻骨銘心,故能千古絕唱。

驪歌駢律對仗,文字典雅,出自於先秦時代「驪駒」歌謠,形容人在征途。李白有「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正當今夕斷腸處,驪歌愁決不忍聽。」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柳」與「留」同音,唐人折柳贈別,以寓挽留之情。

經歷數千年驪歌之別苦,周華健在《朋友》中高唱「這些年,一個人,風也過,雨也走,有過淚,有過錯…真愛過,才會懂,會寂寞,會回首,終有夢,終有你,在心中…」一九九七年的這首歌,揮別了驪歌的時代。

今日校園不再響起驪歌,積極面對未來,充滿歡樂,甚而採取KUSO手法來炒熱氣氛。驪歌不再,我們依舊希望擁有愛來承載關懷,懷著夢想迎向未來。

文章標籤

Shepherd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產不公恐引爆手足相殘!律師建議一招,

讓老母親守住財產、兄弟也不失和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記者蘇湘雲

圖片1.jpg

老人要守住財產,財產信託是妙招!示意圖/ingimage

「吳律師,我大兒子希望我那棟出租中的房子過戶給他,他說,他會把租金拿出大部分,給我當生活費,可是我擔心他不信守承諾,我很希望小兒子來幫我管財產,又怕有一天,我往生了,我兩個兒子會兄弟鬩牆,到時大兒子跑去告小兒子,那怎麼辦?可以如何解決這項難題?」

一位年約75歲、喪偶的老母親向律師、AFPAssociate Financial Planner)國際理財規劃顧問吳挺絹求助,提到上述難題,這位老母親的眼神、語氣滿是憂慮。

這位老母親擁有存款約五百萬元,另有一棟房子在出租,平常和小兒子一起住,主要是小兒子在照顧她,面對大兒子的要求,她不想貿然答應,又擔心斷然拒絕,會影響她與大兒子的感情,且兩個兒子的手足之情,也可能受到影響。當吳挺絹律師與老母親、大小兒子進行詳談後,便建議以「安養信託」幫老母親守住老本。

老人守住財產,財產信託是妙招!

「信託的目的,是藉由信託條款約定受益人養護、醫療…等相關權益,並進行專款給付。」

吳挺絹律師在「愛長照」服務網站於2023臺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所舉辦的講座中表示,年長長輩想守住自己的財產,或者晚輩、家人想幫年長或失智、失能長輩守住財產的有效策略之一,就是財產信託,而這樣的信託保障有兩大好處:

第一,當一個人健康的時候,可以與銀行、親屬或律師先簽訂信託契約,主要可分為「金錢信託」(含保險金信託)與「不動產信託」(租金收益管理)。

這代表可用簽訂信託契約的方式事先規劃、凍結、保留自己的財產,並事先訂立往後受照護或接受醫療的規格、需求、金錢支出品項等細項,在信託期間,銀行、親屬或律師就得依這份合約確實執行,此時,自己的意志、意願便可受到尊重,並真正落實。

第二,一旦真的失智、失能,這也可以避免家屬、手足在財產管理上產生糾紛。

信託財產分為:金錢信託、不動產信託

以前述老母親為例,在這例子中,吳挺絹建議老母親將信託財產分為兩部分處理:「存款五百萬元」與「房子」,信託時間皆為十年。

在「存款五百萬」信託部分,委託人是老母親,受託人是小兒子,也就是由小兒子管理這五百萬元,受益人則是老母親,信託利益分配上,主要用於老母親的生活費、醫療費,這些費用都以契約方式明文標示,監察人則是律師和妹妹,當有一天老母親往生,在遺囑當中,則明確指明將剩下來的錢全部給小兒子,因此在這項信託中,最終受益人為小兒子。

至於房子的部分,老母親答應將房子分給大兒子,但房子也必須接受信託,在這項信託中,委託人是大兒子,受託人是老母親,受益人是大兒子,契約明訂,在房子租金中,必須撥出2.5萬元給老母親做生活費(信託管理費),大兒子可以拿0.5萬元的信託利益,監察人一樣是律師和妹妹,而最終受益人是大兒子。

最後,老母親、大兒子與小兒子皆各取所需,也皆大歡喜。

律師的叮嚀:監察人十分重要

在講座中,吳挺絹律師反覆提醒財產信託、設立監察人的重要性,當財產受到信託保障,就比較不容易遭詐騙或有心人奪走,而監察人的設立,則可讓年長者的財產保障多一層把關,年長者在往後的歲月,也才更有保障,也更無後顧之憂。

監察人四大功能助嚴格把關

在信託過程中,設立監察人是重要環節,監察人主要功能在於:

1.如果未來要終止或變更契約,需經監察人同意。

2.預防親屬、監護人私心自用、監守自盜。

3.審核款項流向,判斷是否為必要支出。

4.在信託期間,當委託人發生意外,監察人可確保安養費或相關款項支出得以繼續執行。

信託過程四大重要角色

在信託的過程中,主要角色有「委託人」、「受託人」、「受益人」,以及最重要的、負責監督的「監察人」。以下是相關說明:

信託過程四大重要角色

★信託過程四大重要角色

(責任編輯:葉姿岑)

文章標籤

Shepherd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百歲的忠犬八公  

作者/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圖片1.jpg

圖為日本東京澀谷的忠犬八公雕像。新華社

日本最有名銅像,應該是位於東京澀谷車站前忠犬八公(小八)銅像,在這忙碌擁擠車站廣場上,如果要約人見面,常約在小八銅像前,因為是附近最具辨識性地標。

忠犬八公銅像儼然澀谷地區標誌,許多公共藝術都以它為主題,附近社區巴士,車身也彩繪小八身影。最近如走在澀谷街頭,還可看到忠犬八公海報,上面寫著「忠犬八公生誕一○○年」,原來今年是忠犬八公百歲生日。

我以前總以為忠犬八公只是個傳說,是軍國主義當年為宣揚忠誠精神的道具(正如吳鳳銅像,故事傳頌多年,最後才發現沒吳鳳這個人),後來發現原來小八是真的,它原是一九二三年出生的秋田犬,由東京大學農學部教授上野英三郎領養,小八每天陪他去澀谷車站搭車上課,下課時再到車站等上野教授回來,一起走回家。

可惜小八只陪伴一年多,一九二五年上野教授學校開會後腦溢血去世,小八在車站等候三天三夜,後來雖有人領養,它依舊每天前往車站,等候它主人回來。小八忠心耿耿精神令人感動,後來有人書寫關於小八文章,故事因此傳揚開來!

一九三四年,人們為忠犬八公立銅像,其實那時小八還健在,它甚至參與銅像揭幕典禮。銅像落成後隔年,小八才離世,但是二戰末期,為了金屬物資需要,銅像被拆掉融解製作軍需品(在日本宣布投降前一天),戰後,人們才重新製作銅像,安置澀谷車站前。

小八過世後,人們將它遺體安葬在青山靈園裡,與上野教授長眠櫻花樹下。不過比較驚悚的是,小八毛皮竟被作成標本,存放東京上野國立科學博物館裡!喜歡忠犬八公的人,或許可去博物館裡瞻仰它的標本,標本存放於科學博物館裡,或許可當作證物,證明忠犬八公故事不是杜撰,而是真的存在。

人們很喜歡忠犬八公故事,連老外都被小八感動,特別是愛狗美國人,二○○九年好萊塢拍攝美國版忠犬八公電影,由李察吉爾扮演美國教授,JR列車則改成美國Amtrak火車,還好小八還是由秋田犬扮演。雖然是美國版電影劇本,但是人狗間感人故事,還是令觀眾落淚。

人們喜歡忠犬八公,大概是因這種至死不渝的忠誠,因為當今社會氛圍下,這樣的忠誠精神難得,即便是愛得濃烈情人,甚至承諾海枯石爛夫妻,都可能一夕變心;商場上,利益交換夥伴朋友關係,更可能一夕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來。難怪大家被忠犬八公感動,因為人世間愛情友情親情,竟比不上一隻狗的忠誠?!

忠犬八公銅像從上世紀到今天,不分春夏秋冬、白天黑夜,站立在澀谷車站前廣場,令人不捨!因此二○○五年,人們在東京大學農學部校園,另外樹立一座銅像,是忠犬八公與上野教授重逢場景,小八看到主人歸來,興奮喜悅地迎上前去,感人場景令人落下喜悅的淚水!

忠犬八公應該是日本最有名狗,經過一百年時間,它依然站立在澀谷車站前,同時也存在於每個渴望永恆價值的人心裡。

文章標籤

Shepherd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油箱滿嗎?

作者/王文華(網路媒體《創新拿鐵》創辦人)

新年開工,是檢查「油箱」的時候。

人生路上,下坡比上坡難走。紐西蘭前總理阿爾登女士上下坡都走得漂亮,原因就是她常檢查「油箱」。

她的上坡創紀錄。二○一七年就任時,才三十七歲,是紐西蘭史上最年輕的總理。

她既樸實,又華麗。樸實在於出身和風格。父母是警察和學校餐廳工作人員,從小教她服務人群。當選總理後,仍住在原來的三房小屋,只不過重新粉刷了油漆,還是自己動手。

她的華麗,在於鮮明的價值觀。擔任總理時未婚生子,男友辭去工作在家帶孩子。帶著三個月的女兒飛十七小時到紐約參加聯合國大會,「因為我在餵母奶」。就任第三年,極右派白人在清真寺內殺害五十名伊斯蘭教移民,事發幾小時後,她戴著伊斯蘭教婦女的黑色頭巾,安慰受害者家屬。六天後,爭取到反對黨支持,修法禁止攻擊性武器。當美國總統川普致電慰問並表示願提供協助時,她意有所指地說:「最好的協助,是對世界各國的穆斯林社群都給予更多的愛與同情。」

然後新冠疫情發生。她果斷封城、嚴厲控管。她用臉書直播,讓人民知道她和所有人一樣開始學習在家工作。直播中她穿著家居服,告訴民眾她剛剛才把女兒哄睡著。

成功處理疫情讓她順利連任。如今就職五年半,四十二歲,正是黃金年華,卻在一月中閃辭總理。

為什麼?面對紐西蘭收入不均、通貨膨脹、住房缺乏、犯罪率上升等問題,她感覺力不從心。「總理是既尊榮又困難的工作,除非油箱加滿,並準備好備用油,否則不能做也不該做…佔大位者,責任也就重大。我的責任之一是知道何時自己是對的人,何時不是。這個工作需要很大的馬力,而我油箱裡的油已經不夠了。」

沒人喜歡認輸、放棄、舉白旗。對追求權力的政治領導人,承認「油箱不滿」更難。上坡容易,因為視野窄、只有一條路,而且山頂有無數掌聲。下坡難,因為望盡千帆、叉路多,終點通常是曲終人散。

阿爾登做了選擇。作為「領導者」,她的星光黯淡了。但作為「人」,她卻持續發光。而這種「人」的特質,正是她能兼顧事業與家庭,並成功處理恐怖攻擊、新冠危機的原因。如今她一以貫之,用這種特質走下台。「我是人,政治人物也是人。我們付出所有,堅持到底,但時候還是會到。對我來說,時候到了。」

她對如今已五歲的女兒說:「你開始上學時,馬麻會陪你!」跟男友說:「我們終於可以結婚了!」

看來,她的油箱還是滿的。只不過,她選擇把車,開往另一個方向。

文章標籤

Shepherd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陸上相識,海上重逢

作者/王文華(網路媒體《創新拿鐵》創辦人)

朋友相聚,年輕時和中年後,有什麼差別?

第一個差別:年紀越大,相聚的次數越少、時間越短。

年輕時,朋友第一。短至電話聊天,長至一起旅行,我們有很多時間給彼此。促膝長談、徹夜狂歡,看盡彼此醉前散發的蘋果光,和醉後吐出的太平洋。

中年後,家庭第一。通電話的背景常是孩子的哭聲,一起出遊去的是親子旅館。喝咖啡只能點到為止,因為四點要去接孩子。這階段,看盡彼此坐下時的疲憊,和離去時的匆忙。

第二個差別:年紀越大,相聚的原因越來越少,而不見的原因越來越多。

年輕時,只需顧自己,遲到或失約的原因頂多是睡過頭或要加班。

中年後,要顧的人多了。遲到或失約的原因常是孩子病了、父母病了、自己病了…

第三個差別:年紀越大,相聚的目的越來越抽象,以至於不急著發生。

年輕時,相聚是為了打籃球、看電影、談合作、訴情傷…不見可能就去跳樓了,超具體!

中年後,相聚只為了「聚聚」。目的性不強,很容易一延再延,轉眼就幾年不見。

第四個差別:年輕時,在「陸地」相聚。中年後,在「海」上相聚。

意思是年輕時,生活環繞著自己,所以可以百分之百控制步伐、速度、和目的地,就像行走在陸地。

年紀漸長,生活環繞著很多人,自己能控制的比例越來越小,像在海中漂浮。

等到年紀再大一些,便發現天地間有超越人的力量,左右我們的方向。機緣、時勢、命運…這些力量是結構性的,不像海浪那樣貼身而短暫,而像潮汐一般強大而恆常。面對海浪,還可以拿出一塊衝浪板。面對潮汐,只能記錄和欣賞。

年底了,我跟好幾位老友相聚。當年都曾秉燭夜遊、無話不談。如今只能中午小聚、吃養生餐。

在那一小時,我慢慢體會到:我們都是在「陸上相識,海上重逢」。

學生時代認識時,志向明確、立場堅定、講話決絕、罵人大聲。相信事在人為、捨我其誰。

如今再聚,不管談個人、家庭、社會、國家,都變得模糊、柔軟,而慈悲。罵人少了,因為自己也千瘡百孔。視力退化,卻更能看清自身的渺小。談起海浪,不再追尋「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而嚮往「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捨我,還有很多很多人。

憤怒還在,只不過變成沸騰後靜置在桌上的水,而不再是沸騰時爭先恐後的煙。理想還在,只不過變成持續發熱的暖暖包,而不再是四處亂竄的沖天炮。

海上的重逢,注定短暫。回到各自的生活後,不知下次見面是何時。從年輕到老的友誼,就像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洋流,沿路帶來溫暖,但終將流到北極。從陸到海,我們不再連結,卻從未離開。

文章標籤

Shepherd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藤忠雄的青蘋果

作者/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1.jpg

安藤青蘋果。拍攝/李清志

今年暑假台北最熱門的展覽應該就是位於松山文創園區的《挑戰—安藤忠雄建築展》,這是安藤先生的巡迴展,二○一七年從東京開始,歷經巴黎、米蘭、上海、北京等,台北是最後一站,也是安藤很看重的一場。

安藤忠雄曾在二○○七年來台,在小巨蛋舉辦演講大會,當年成千上萬民眾排隊入場,盛況空前,可見安藤忠雄雖是位建築師,但是他的影響力已不只在建築圈,更擴及社會文化面。

這場建築展非常完整而豐富,共有三百件安藤的經典作品,以圖面、照片及模型展現,不論是建築人或是一般人都可從中感受建築之美;內容最令人驚豔的就是一座一比一的「光之教會」,讓所有人雖從未去過日本「光之教會」,仍可在展覽中實地經驗光影的空間魅力!

2.jpg

光之教會。拍攝/李清志

《挑戰—安藤忠雄建築展》入口處擺放著一顆青蘋果,這是安藤忠雄最近幾年常常提到的青蘋果。青蘋果代表著「青春」,他引用Samuel Ullman詩句,「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像,炙熱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湧流。」

安藤忠雄意思是說,雖然他今年已八十歲,但是他內心仍有一顆青蘋果,他的心境依然在一種青春狀態,充滿創作的毅力與情感,努力去面對挑戰與艱難,這也是安藤忠雄最令人感動的地方。

安藤忠雄雖不是建築科班出身,以前當過卡車司機及拳擊手,卻可經由自己努力,成為世界知名的建築大師,真的是建築史上一頁傳奇。因為不是科班出身,因此在他初入建築圈時,遇到許多的困難與攔阻,但是他總是秉持著拳擊手精神,屢敗屢戰,才能開創出今天的成就,他也將自己的建築稱為「鬥的建築」。

安藤忠雄開業初期並沒有什麼業務,他給自己出作業,設計出作品再四處提案,希望有業主給他機會,「住吉的長屋」及「光的教會」都是他初期作品,也是他最經典作品。這些作品雖小,卻具體而微地表達安藤忠雄的建築哲學,「住吉的長屋」有如鞋盒一般,利用清水混凝土牆將住家與周遭的混亂都市隔絕,然後留下天井與大自然互通,自成一個小小宇宙;「光的教會」則重現當年安藤歐洲旅行,在羅馬萬神殿感受到的光影震撼,在那次建築旅行,他體會到建築作為一種「光的篩選器」,原本四處可見的光線,在通過建築物後,形成具有戲劇性、宗教性的光線。

如今安藤忠雄建築風靡全世界,不論是威尼斯或巴黎,都有安藤忠雄的經典作品,安藤忠雄成為西方人心中,東方建築師的代表人物。雖然同是使用鋼筋混凝土建築,安藤忠雄的建築多了一種獨特的東方禪意,有一種日本茶屋的極簡美感,同時也有谷崎潤一郎「陰翳禮讚」裡,對光影的崇拜與欣賞。

安藤忠雄的鬥志沒有停留在年輕時期,他對建築的執著與奮鬥,一直燃燒到今天;雖然肉體有病痛與衰老,但是內心依然存在青蘋果。作為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受大家敬佩,不只是因為他的奮鬥人生及建築創作,更因為他至今仍然奮戰不懈精神。

文章標籤

Shepherd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認吃得健康卻缺乏多樣性?專家:每周需吃30種植物

◆本文摘自元氣網   記者王郁婷/輯譯

1.jpg

多數人的飲食都缺乏多樣性,即使他們常吃的都是健康食物。圖/123RF

足球明星大衛‧貝克漢日前接受訪問時,透露太太維多利亞在過去25年間,一直吃同樣的食物,「我認識她以來,她幾乎只吃烤魚、清蒸蔬菜。」維多利亞也曾接受訪問,談到偶爾會讓她破戒的「垃圾食物」,只有一片全麥吐司,上面撒點鹽。

許多人自以為吃得健康,卻缺乏多樣性。

看似健康的飲食內容,看在營養學家眼裡卻是不及格的飲食方式,原因是「缺乏多樣性」。營養師Sian Porter說,當他要求人們做飲食紀錄時,不只看飲食內容,還包含吃的頻率,他發現多數人的飲食都缺乏多樣性,即使他們常吃的都是健康食物。以維多利亞的飲食為例,並不是吃烤魚配清蒸蔬菜不好,而是沒有一兩種食物能涵蓋所有營養,滿足身體所需。

倫敦國王學院營養師和腸道健康專家Megan Rossi博士也觀察到,即使是注重健康的人,也傾向於購買重複相似的食材,「研究顯示,我們需要食物多樣性來提高腸道的健康。」而腸道健康又與身體各器官的健康相關聯。

究竟吃多少才叫「多樣」?美國腸道研究計畫(The American Gut Project)針對人體腸道細菌進行相關調查,2018年研究發現,每周吃30幾種不同植物的人,腸道細菌種類遠高於吃不到10種植物的人,這是因為不同的細菌喜歡吃不同種類的食物。

腸道菌叢多樣,有利於身體健康,進而使身體機能正常運轉,例如消化、血糖控制、維持抵抗力避免感染。反之,不平衡的腸道菌則與發炎性腸道疾病和肥胖等問題相關。

每周吃30種以上植物,沒那麼困難。

每周吃30幾種植物聽起來很嚇人,其實沒想像中那麼難。例如喝一碗含有胡蘿蔔、馬鈴薯、洋蔥的湯,就算三種植物,如果吃了雜糧麵包,則裡頭的每種穀物都可列入計算,甚至料理中使用的香草也可列入,不過只能算四分一種品項。關鍵在「種類」而不是「量」。

Megan Rossi博士解釋,之所以強調種類而不是份量,是因為植物含有數百種不同的植化素,以及維生素、礦物質。其中有部分營養素未必是人體細胞所需,但它卻能餵養腸道細菌,維持腸道菌叢平衡。

改變常購買的水果類型,對食物多樣性也有幫助,因為即使是同一種水果,因品種不同,植化素的組成會略有差異。營養師Sian Porter舉例,如果習慣購買綠葡萄,不妨偶爾換成紅葡萄;愛吃蘋果的人,也可每次購買不同品種的蘋果。

習慣性吃相同食物的人,也有心理跡象可循。薩里大學(Surrey University)健康心理學教授Jane Ogden說,如果去某家餐館,當你發現常點的菜色從菜單上消失,會感到焦慮,可能代表你的食物選擇太有限。

資料來源/英國每日郵報

文章標籤

Shepherd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登山的山林美學        

作者/潘襎(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

台灣雪山、中央及阿里山山脈如島嶼脊梁,從北到南,構成特殊地形,人與山脈距離十分親近,平原、丘陵、台地、山谷交錯。康熙年間編撰《台灣府志》指出玉山遙望皆白石,故以此為名。遠觀壯麗,實則山脈、森林危機四伏,猛獸、密林、陡壁、懸崖,生人勿近。

日本時代山林乃資源,大規模採伐,國府來台之後,又加上軍事禁令,平常人難以進入,山脈成為上世紀的禁地。

歐洲古代文化對於山林充滿敬畏。山林是眾神居住之地,或惡魔棲息場所,或是城市文明未及的法律化外之地,英國俠盜羅賓漢住在森林深處,對抗腐敗的城市文明;聖女貞德在大樹下聽到神的聲音。大規模登山目的大多出於軍事,有些則是生活所需的採伐、狩獵或獲取食物。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紀元前三二七年攀越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河上游。紀元前二一八年漢尼拔率領六萬軍隊,數十頭大象,攀越阿爾卑斯山,直入義大利,羅馬險些亡國。紀元一二五年羅馬帝國哈德良大帝為看朝日而登上埃特那火山。軍隊登山目的在征伐,或者尋找戰略高地。

最早能以登山為樂的是文藝復興前期桂冠詩人佩脫拉克,他在一三三六年攀登法國南部普羅旺斯亞維儂附近凡杜山(M.Ventoux),日後在書信寫下當時感動,被視為登山日的起源。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登泰山,在〈望岳〉留下不朽名句。山林資源豐富,誠如「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詩人登山多能觸景生情,感物傷時,蕩氣迴腸。「我是天公度外人,看山看水自由身」,陸遊的山行趣味,輕鬆自在。蘇東坡貶抑黃州第三個春天,寫下「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風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宦海浮沉,山林給蘇東坡放懷身心的生命寄託。

鐵道文明、環山公路穿越山林,日本殖民時期開始,太平山、阿里山森林、角板山遭大量伐木;水庫建造更是大規模改變地貌,昔日神聖或望之卻步的山脈,似乎已被人們征服。

近代山林不只是資源,也提供人們綠色觀光休憩,卻常常浮濫開發。這一兩年來新冠病毒肆虐,政府提倡全國登山日,從現實健康層面來鼓勵國人親近山林。此外,也應著重山林美學,提升精神層面。「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杜牧〈山行〉頗能給人登山的啟示,隨處皆安,身心自在。

文章標籤

Shepherd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歲月不須重來 更好的還在後面

作者/盛治仁(雲品國際董事長)

中秋節闔家團聚吃飯,看到小孩長大的樣子,忽然覺得一輩子過得好快。當時自己一個人從高雄到台北念大學入住宿舍的場景還歷歷在目,明年自己的小孩子也就到了這個年紀。自己的人生似乎咻一下就過了大半,有點感傷。心理覺得自己還年輕,但生理和年齡的老化則是需要面對的事實。

想起去年達特茅斯大學教授David Blanchflower的一篇研究報告,從一三二國跨國比較,在考慮財富、教育、婚姻等各項控制因素後,發現人們快樂年齡曲線接近U型,在年輕和老年時最快樂,在四十七、四十八歲時最不快樂。在他的研究資料中,十八歲是第一波快樂高峰,然後快樂指數逐漸下降到約四十八歲,然後隨著年紀變老又慢慢快樂起來,甚至還高於年輕時。十八歲時,覺得自己站在世界頂端,不知道挫敗怎麼寫,未來充滿無限可能。慢慢現實世界的磨難和挑戰,把我們拉回地球表面,特別是跟別人比較,不管是學歷、事業、財富、顏值、伴侶還是幸福感,都有別人比自己更強。

一直到大約四十八歲時,開始領悟到自己的理想不可能全部實現。跟別人比較,特別是從社群網路看到的特別剪輯精采畫面,是沒有意義的,才會慢慢學習到不要執著於我們沒有的,要專注於享受我們所擁有的。隨著年紀增長,除了皺紋,還有伴隨而來人生歷練和豁達,帶給我們另一種無欲無求的簡單生活意境。

四十八歲時,上有老、下有小、壓力大,健康也開始走下坡,工作可能處在高原期,離退休還有一段時間,俗稱中年危機看起來在統計上確實存在。我們知道這研究的統計數據後,可以做些甚麼改變呢?首先,如果您還年輕,不要等到四十八歲才去領悟這些人生體驗。現在開始就可以學習專注在自己所擁有的事物上,而不是一味去跟別人比。

如果您已超過四十八歲,在統計上,恭喜您已進入倒吃甘蔗階段,漸漸認清生命中的優先順序,生活也將越來越有滿足感。但千萬不要忘記,統計數據只是一個平均值,絕對有很大的個體差異,任何年齡,都可能快樂或是不快樂,每個個案最大的變數還是在自己的心態。

耶魯大學專門研究快樂學的Laurie Santos教授指出,降低物慾、多在現實世界結交好朋友、幫助別人、經常感恩、充足睡眠、常態運動、擁有自己的時間,及享受當下等都是有助讓自己快樂的方法。

這些建議固然值得參考,但更重要的是,幸福和快樂的定義,是由自己決定,不需要活在別人的價值觀裡。

不記得是誰說過,人變老,不是年齡,而是心態。能有健康心態快樂充實地過每一天,就是最棒的生活態度。

問個腦筋急轉彎問題作結,就您已經歷過的歲月來看,如果可以選擇,您會想回到哪一歲呢?其實,已歷過的歲月,不須重來,因為最好的還在後面。

文章標籤

Shepherd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月光的遐想

作者/潘襎(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

中秋節剛過,意味一年節氣走過了一半,月光給我們的無限喜悅與聯想,卻因為新冠病毒,使得一年一度重大節日在遺憾中消逝。即便如此,月光曾經是我們創造許多想像力的最佳時光。

明末張心齋將讀書視野與賞月相提並論。「隙中窺月、庭中望月、台上玩月。」說明年少、中年,到老年因為識見改變,生命境界自然有別。碩大明亮的月光,數千年來成為人類文明的表徵,傳達某種正面或負面記憶。月球是最靠近人間的星球,亙古以來有關於月亮的聯想多如牛毛,很顯然地,月球在文明發展進程中已經不再是一個真實與虛幻議題,而是美妙的存在,引發我們不斷聯想。

科技再怎麼進步,詩人總以無限遐想來眺望月亮。李白千古絕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若比鄰。」東坡先生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李後主的亡國之痛,「應是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陶淵明的恬淡詩風,「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有感傷,有豪邁,有恬淡,也有無盡愁苦。相較於東方文化的月圓浪漫,西洋民間的狼人、吸血鬼選在月圓之際變身,令人戰慄不已。

詩人在月下行吟,寫下許多千古絕唱,傳統面古琴曲裡面有《山中思友人》:「老梅看盡花開謝,山中空自惜韶華。月明那良夜,遙憶故人何處也」,道盡月夜惆悵!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至今依然留下那心靈深處的激情。

當然許多逆轉勝或者不謀之事,都會在月下進行。擂起戰鼓,吶喊殺伐,赤壁鏖戰,三國鼎立。本能寺之變,在未明清晨爆發,一代武將織田信長遭叛被圍,自焚而死。我們可以想見當時火焰沖天,數萬兵眾圍繞吶喊的情形。大軍團作戰往往選擇有利於己的白天,滑鐵盧之戰從下午打到晚上。

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透過自己對於大自然的想像及觀察大自然的規律運轉,藉由變遷徵兆,在抽象時間裡面建構起有秩序去認識大自然的方法,同時也藉此來安頓生命,台灣農業使用的廿四節氣,因運誕生。中秋節是秋收之後家族團圓的節氣,相較於原始人群聚洞穴,我們可以想見在荒野時代,大地寂寥,只有洞穴篝火幾許而已。

然而隨著文明發展,篝火變成壁爐、圍爐,族人、朋友、情人環繞談天,在清朝中葉以後有王永彬《圍爐夜話》,傳家寶典、人生哲理就從漫然的冥想戶外進入室內,「淡中交耐久,靜裡壽延長」人類剛開始恐懼夜晚,深怕猛獸來襲,有了家的保護,夜間的明月成為我們歌詠的對象。

5G時代我們穿越了現實生活的虛實介面,在虛擬化世界裡面溝通,夜間遐想逐漸消失在科技裡面,月球少了美妙冥想,而是高懸天際的一顆星球而已。

文章標籤

Shepherd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咖啡的玄想   

作者/林蒼生(統一集團前總裁、三三會顧問)

咖啡的學問很深,說也說不完,咖啡有一股魅力,令人喜愛。一杯熱咖啡在手,還沒喝,全身就馬上放鬆下來。因此,我一直認為咖啡是有生命的,面對有生命的咖啡,我們必須以生命相待。喜歡它,敬它,愛它,甚至跟他講話,這都是很正常的事。咖啡不是尋常飲料,而是心靈的慰劑。

就像玫瑰送人,手留餘香。餘香在手,乃因送人玫瑰,小我不見了。咖啡也一樣,咖啡在手,心胸放開,小我也不見了。兩件事,表象不同,內在反應卻一樣。仔細思考其背後原因,就知道關鍵在小我是形而下,物質化的我。只要將小我的局限打開,成為形而上的大我,那麼喝咖啡的心情,就提升為形而上的心情了。

由小我而大我,要先靜下心來,不生妄念,沒有期待,只靜靜地看著咖啡。看那煙,裊裊而上,把心思帶走了。這就是常人所說的忘懷,忘憂,與忘我。其中忘懷與忘憂都是常人的感覺,我想將重點放在忘我。忘我的「忘」,即是莊子所講的「坐忘」,可惜莊子當年沒有咖啡,否則他也會高談闊論咖啡的事。

喝咖啡忘我,要像抱嬰兒親親的忘我。那時,自己不見了,只覺絲絲的歡喜在心頭湧現。這身體的不見,很難形容。或可比喻,好像感官都已透明,只有歡喜在身心流動。這透明的觀念,並非我今日獨創。早在莊子的心齋,就言及「勿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勿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感覺像玻璃一樣都透明了,而機能仍在。

當感官透明了,就可開始喝第一口咖啡。第一口要小小的,由舌尖而入,使咖啡的溫暖與煙的清香,交織成充滿韻味的感受。不同的人喝咖啡,涵養不同。時間不同,心情也不同。那不同使每一杯咖啡喝起來,感受都不同。

就像每天的太陽不一樣,每一杯咖啡滋味也都不同。所以我想建議以內觀的方法來喝咖啡。「內觀」是佛法的重要法門之一。當一口氣進來,必須清楚覺察,那涼涼的空氣如何涼涼入肺,以至全身毛孔以及手腳末端。這種覺察的功夫,愈細微愈好,若能隨時覺察鼻尖,空氣冷暖的進出而不忘,便已是內觀的入門了。

以內觀的方法來喝咖啡,將喝咖啡當修行,一舉而兩得,豈不更佳。喝第二口時,可以稍多喝一點。第一口由舌尖而入,在品其清香,第二口在嘴裡轉一圈,是品其濃郁。不論清香或濃郁,重點在覺知不可以被拉走。覺知是生命的源頭,眼耳鼻舌身,不論動用哪一個官能,覺知都必須清楚地在背後存在。

我們為什麼要如此品味咖啡,因為咖啡裡有地球的能量。怪不得喝咖啡好像光腳接地一樣,一下子就神清氣爽,可以放鬆身心。

放鬆是生命的休止符,沒有休止符,音不成曲。生命是一條漫長的路,慢慢地走,愉快地安享這生命的美好。喝一杯咖啡吧!將生命之歌好好唱下去。

文章標籤

Shepherd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總有一天等到你

轉載自--《連皇帝都在看的善惡練習題》

宋朝一位大臣盧多遜,他見趙普地位和聲望很高,心裡非常的不平,於是常常暗地裡中傷他,因此使得趙普被免職了,而盧多遜則因而有機會能當上宰相。

只是不久之後,趙普又恢復了地位,而盧多遜被貶謫到了邊地,全家也都跟隨他去到邊地。

盧多遜在前往邊地的途中,在旅店用餐時,有位老婆婆說著京城的往事。

盧多遜就詢問她的背景身世,她愁眉苦臉地說:「我家原本是中原士大夫,還有個兒子擔任官職。但是就在盧多遜當宰相時,被他所陷害,所以全家才來到了這南邊的荒野之地。我的親人全部都離世了,只有我一人流落在這荒涼的地方,苟活到了今日。那個盧多遜,嫉妒賢者,仗勢欺人,我相信,他總有一天也會被流放到邊地的。只要我有幸還能活著,也許還可以見到那一天!」

說完之後,那婦人便咬牙切齒,嘆了口氣。而盧多遜低著頭,默然不語,急忙催促著車子前進。

人與人的相逢是一種機遇,如果廣結善緣,則是感恩的相遇,如果廣結惡緣,則是怨恨的相遇。

文章標籤

Shepherd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際義人

作者/林一平(科技部前代理部長)

111.jpg

杉原千畝(Chiune Sugihara19001986) 。圖/林一平繪

面對不義強權,誰有勇氣反抗?我於二一四年十一月來到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該處有二○○一年立陶宛總統親自種植的杉原千畝之樹(Sugihara Tree)。杉原千畝(1900–1986;圖)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駐立陶宛副領事。當時希特勒攻打波蘭,屠殺猶太人,大量的猶太難民紛紛湧入立陶宛,跑到日本大使館,希望能獲得「過境簽證」以離開歐洲。

為了救人,杉原千畝在沒有獲得日本政府准許之下,擅自發給猶太人簽證。一九四年日本大使館關閉,杉原千畝搭火車離開前,仍拚命發簽證,最後,乾脆準備一疊空白簽證,他先簽字,在火車發動前由窗戶扔出去給車外尚未拿到簽證的猶太人。火車出發時,有個小朋友不斷地追趕火車希望能拿到簽證,但終究追不到。杉原望著小孩痛哭,說:「請原諒我!我不能再寫了!祝福你!」

二次世界大戰後,杉原被解雇,日本外交部的官方說法是因經費不足,自願被解職。但據說真正的原因是,杉原在立陶宛違令而被裁員。解職後的杉原以沿街叫賣燈泡為業,過著困苦生活。杉原在日本的生活低調,去世時他的鄰居們看到許多猶太人來哀悼,大感驚訝。今日在維爾紐斯有一條杉原街,立陶宛與日本都發行郵票紀念他。 杉原千畝紀念碑寫著:「挽救一個生命,如同拯救了整個世界。」

一四年十二月,我來到以色列的赫茨爾山,參觀山上的猶太大屠殺紀念館,紀念館內有一座「國際義人」公園,紀念在大屠殺期間冒巨大風險,援救猶太人的非猶太人,杉原千畝名列當中,足見以色列人是非分明,讎既難忘,恩須急報。

我在此也看到何鳳山(1901–1997)的「生命簽證」。一九三八年後,納粹有組織地屠殺奧地利猶太人。猶太人逃離奧地利必須獲得外國簽證,換取逃命的機會,稱為生命簽證。當時美國等卅二國均拒絕接受猶太移民。而中華民國駐奧地利領事何鳳山基於人道,不顧上司的反對,在中華民國駐維也納領事館向數以千計的猶太人發放了生命簽證。納粹當局將總領事館沒收,何鳳山則自掏腰包搬到另一地點,繼續發放簽證。

由於未經許可,擅發簽證,一九三九年四月何鳳山被中華民國外交部記過一次。當年何鳳山發放簽證的地點在維也納市立公園正門對街不遠處,我曾來此與其紀念牌合照。何鳳山死後,作家余秋雨為他撰寫了墓誌銘:「隨其手也,千百家庭得以絕處逢生;隨其筆也,沉溺之身攀上救命方舟;隨其聲也,域外人士驚識中華文明;隨其形也,離亂生命重建人世信心。」

文章標籤

Shepherd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pr 02 Fri 2021 10:34
  • 塔魂

塔魂           

作者/張至璋

台灣北方面海的山坡上,有座四方塊金色密閉巨塔。不是絕對密閉,每層四個角落都有小窗,從裡望外看得見藍天或烏雲,窗子打不開,倒也能俯視腳下綠地,體會遠方洶湧海浪,住戶閉目沉思,自己並沒與世隔絕。

巨塔裡住著我最親密的四位長者,父母,岳父母。母親最先入住,民國8512月,一個風雨下午,我和祖麗護送她進入金碧輝煌的地下室,沒有窗戶,位於那尊不動天王背後,96高齡的母親得以安眠。然後是90年,也是12月,83歲的岳母入住五樓。翌年也是12月,92高齡岳父陪伴岳母身旁。三個12月的機率是1/144,不是刻意安排,與數學無關,大概住戶自己商訂。

岳母林海音女士13歲在北京喪父,父親是台灣移居的中學老師。母親本籍板橋,無力謀生,帶著五個子女住進鄉親的晉江會館,免收她們宿費。岳母是大姊,在成長中練習照顧弟妹和母親,如此先天辛苦,後天卓絕的本性,一再反射在她的整個人生,嘉惠環繞的人們和社會。

岳母自力完成學業,做那年代僅見的女記者,嫁到文化世家,安排弟妹謀生,返歸台灣家鄉,養育四名子女,把孕育她成長歲月的經歷,以教育啟發的方式,不著痕跡地鋪陳文筆,揮灑在薄薄的鉅著《城南舊事》,以及許多動人小說裡,無疆域地在中文,華界,國際提升人倫親情。岳母也是報社編輯,出版社長,一再激發像她一樣的作家,例子太多,多言是浪費紙墨。

我先認識的是岳父夏承楹先生,何凡,始於他連續39年的專欄「玻璃墊上」。愛看玻璃墊上反映學生對時事和社會的關心,很多青年如此。我更迷醉於他的詼諧幽默,詼諧使讀者對針砭銘記於心,幽默化解詼諧產生的窄心眼,這功夫勝過俗話,一笑泯恩仇。我曾為文說,何凡的幽默冒自針尖,有人問該是筆尖吧,我說文字當然出自筆尖,幽默卻是文意精華,像注射針頭液體,像當前疫苗,經年累月結晶,點滴在針尖,岳父就是這樣。

我們都喜歡體育和運動,翁婿話題,身體力行。他更關心社會,有次我和經濟部長李國鼎在花東數日,每天晚飯後,李和記者聊天談經貿,他忽然轉頭說,「你岳父了不起」。岳父的案頭堆滿中英剪報,是寫專欄資料來源,李與岳父有互動,交換社經發展看法,這樣互通款曲的受惠者,自然是國家社會,我很佩服。

我的父母一生坎坷,民國38年春節剛過,上海十六埔碼頭的訣別,全家一分為二,只因少張船票,父親留在岸上,沒登船來台,我們天人永隔,失去音信。我幸運,不只因為來到台灣,也因為幼小,不知道他們怎樣話別,不能體會大人流的眼淚。父母籍貫北平,我管父母叫爹和娘。有次問娘,爹的模樣,她說我像爹,這話養成我照鏡子習慣,爹以前就是我這樣,以後的我就變成爹。

爹是中學老師,和黨政軍商毫無關聯,娘沒帶盤纏,想是顧慮爹的孤單處境。來台灣後,我們先住在剛結婚的大姊家,後來搬去二姊家。娘很辛苦,爹必也一樣。娘生六個,衛生環境只活了一半,我是最小的,出生時娘已四十,在那年代生育,孩子還活下來。

兩岸隔絕,直到我去澳洲政府工作,出差大陸。順道尋父無結果,回來寫的文章回響大,獲文學獎,國家大學ANU發表,作為研討題材。隨後在岳母鼓勵,大陸親友協助下,竟然找到兩岸易幟之初,爹被迫重讀大學的資料和照片。據此溯源而下,一年年大江南北,一番番整肅文革,爹的奮鬥,叔叔的諜報,奇蹟更似神蹟,最終,爹被集體掩埋。我身懷他的五本手跡回來,燈下研讀,一篇篇隱喻,一頁頁彩繪,那些兒童,花草,孔雀。爹的孔雀始終沒有開屏。

我們把爹的手跡護貝,送上山,陪伴娘身旁。爹最後半年,寫過四封信到台灣,沒有回音,吐血而逝。我設想,信若非投進郵筒,沒出國門,就是來到台灣,投遞無門。

北京外語教授夏祖煃有感爹和我的故事,說要問一聲,「我們的骨肉手足,有什麼過錯,要受這樣的懲處?」又說,「好了瘡疤忘了痛,穿著新鞋走老路,這種事,不容重演。」台灣的季季評論爹和我的故事是,「個人與歷史和解,血肉與血淚和解。」她說爹的雙身船偵探一般,「淒涼中感受熱度,微微炭火在閃爍。」我則望小看,爹犧牲自己,成就全家,其偉大超越衣冠塚。

宇宙中星球的光和影,要走無數光年,才到我們眼前,縱使星球早已殞滅,我們還能看見它的燦爛光輝。爹和我的童年影像,折疊紙船的歡樂,一定在某處重現了。娘也一樣,岳母岳父一樣。

文章標籤

Shepherd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征與歸鄉的文化離散

作者/潘襎(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

賀知章詩歌,「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少年離家,老年歸鄉,鄉音未改。古人又云:「衣錦不還鄉,猶如錦衣夜行」,為什麼要歸鄉呢?為了追索童年記憶,或困頓離鄉而在歸返故里時與親朋分享成果。即便是多麼偉大的人物,歸鄉總是個體生命旅程在一段離別鄉土後,藉由回歸故土,心靈鄉愁獲得慰藉。

有時歸鄉是某種過往情懷的回憶與感傷的撫平。年入老境的陸游回到沈園,追想他與唐琬離婚後乍然相遇的心靈悸動,「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踪一泫然。」唐琬已死四十載,故地柳樹老到無法長出柳絮,正同衰老的自己,故地與故人令他感懷落淚。

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個體生命歷程其實與文明發展的兩大主軸相契合。少小離鄉,追尋理想,那是一種對夢中土地的找尋,可以說是「夢土」追求,是時間運轉時的心靈離心力。同時,存在著向心力牽引,那就是「根」的拉扯、牽引與回歸。

夢土是誘發理想者遠離故鄉的力量,對於英雄而言,那是出征理由之一,如同桃花源、理想國或亞特蘭提斯城古老傳說般。個體生命有時因時局動盪,有時迫於政治、社會、經濟及個人生計,不得不投向外、向遠方,帶著始源的文化往外發展,故而這種出離於始源文化被稱為離散,在現實上是一種飄零、抽離於故土,帶著對故土眷戀與認同。

德國作家保羅.湯瑪斯曼(Thomas Mann)因納粹主義興起而流亡,他說:「我在那裏,那裏就是德國。我帶著德國文化。我與世界保持聯繫。」離散者在夢土中帶異質性卻又渴望他者認同,搖擺於夢土與根之間。

離散者飄零於異地、異邦,被當地視為異鄉人,生命苦楚,看似離散於故土,看似個體穿越土地、時間、語言、文化,離散者處於懸絕、斷裂與隔離,實際上這離散者藉由自身對於異域文化的反思與扎根,成為嫁接兩種差異文化的橋梁,在試圖保有自己差異性的同時,也試圖融入異域、異質性文化。

小至個體生命離散,大至文明史詩般波瀾壯闊的遠征,離散乃是人類文明由搖擺於未來夢土與歸鄉間激發出的撼動天地的史詩。希臘悲劇《伊里亞德》描繪希臘英雄出征特洛伊的歷程,那是無數個體生命與文化藉由征伐異地產生冒險旅程。《奧狄賽》描繪奧狄修斯遠征特洛伊十年終獲勝利,卻發狂語觸犯天神,歸鄉之旅千辛萬苦,長達十年度過驚滔駭浪,英雄歸返不是歡欣之旅,必須接受考驗,最後回歸故里與妻兒相見。出征需要勇氣與智慧,歸鄉何嘗不是如此呢?

不論是北漂、南流,出國留學或歸國,甚而戰後渡海來台、白色恐怖流亡異域,或正在台灣工作的數十萬外來人口或移民,台灣是夢土的離散也是根的追求,作為一座文化橋梁永遠是離散者角色。

文章標籤

Shepherd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杉林仙境                    作者/張沛晴

11.jpg

圖說:●松瀧岩瀑布(照片/張沛晴提供)

大自然,我的老師

山地,占了臺灣最大的一部分。想在美麗的臺灣島賞玩山地之美,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說到中臺灣著名的山林旅遊景點,想必大家都會直接聯想到溪頭。然而這個每到假日便塞滿了各地觀光客,空氣飄著一股淡淡柴油味的溪頭,早已無法滿足我嚮往徜徉於山林的渴望,於是我另尋仙地,前往溪頭的更上一層樓─杉林溪,接受大自然的洗禮。

山路蜿蜒,打開車窗,沁涼的空氣一古腦浸入我身上每個細胞,一瞬間忘卻了平地的燥熱煩悶。數著每個彎代表的十二生肖立牌,每個動物都像熱情的小主人迎接著我這位即將來訪的貴客。一下車,放眼望去雲和霧緩緩地在山間遊走,綠樹參天,微涼的空氣帶了一點水氣。我就站在那裏,看著陽光穿透如絲般的雲霧,灑在一望無際的樹木上,使它們更顯翠綠蓊鬱,不知不覺中,我感受到屬於山林的呼吸節奏。

和家人踏著濕軟木屑鋪成的林間小路,閒聊、遊走在樹林之間,遠遠看見有許多人聚集在前方。伴隨著人們的驚歎聲走近一看,原來是兩隻優雅的小松鼠在吃著大樹賜予的果實,牠們專注地咀嚼著手上的食物,絲毫沒有被身邊人群的讚歎聲干擾,彷彿活在屬於自己的世界一樣。觀察小松鼠的一舉一動,我內心升起了一個疑問:「為什麼老鼠和松鼠一樣是鼠字輩,然而看到過街老鼠,卻人人喊打,恨不得牠們趕快從眼中消失。偶遇松鼠的時候,不但覺得整個人被療癒了,驚歎連連下,不由自主地想用相機捕捉松鼠的小身影?」離開人群,我抬頭看著一塵不染的藍天不停地問自己這個問題。

下山前,我給了自己一個答案:老鼠跟松鼠最大的差異,就是松鼠多了那條毛茸茸的尾巴,因為那條尾巴,讓牠不用忍受一般老鼠的殘酷待遇,顯示出牠的獨一無二。我默默地勉勵自己,我也要像松鼠一樣,找到自己特有的閃光點,創造出自己的價值,活出獨一無二的人生。閒賞山林與小動物的每個感動時刻,發現大自然給予我的不只是感官上的享受,把景象放入心中內化、整理,往往能收穫不同的人生哲理。大自然,是我的老師。

杉林溪的著名景點很多,像是擁有磅礡氣勢的天地眼和松瀧岩瀑布,都能一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有充滿各式各樣花草的藥草花園,那裏的吊鐘花美得讓我陶醉得久久無法回神。來到杉林溪,我會花大部分的時間在溪流旁找一個少有人聲的涼亭,坐下來靜靜看一本書。涼亭旁有清脆的溪水聲洗滌心靈,有雲霧伴讀,有鳥兒在樹梢鳴唱自在逍遙的歌。在大自然的擁抱之下,我忽然能體會柳宗元遊西山時,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感受,以及王維在山林的動與靜之間,物我交融的適意明暢。

杉林溪的天氣變化多端,上午藍天白雲、陽光耀眼,一過午時,雲層下降,溪流、山林、藍天等美景全都被雲霧蓋上一層薄紗,別具一種朦朧美。心隨境轉,原本清亮的鳥鳴,因為環境的變化使我聽起來略顯哀戚。瞬息萬變的杉林溪,有意無意的提示我人生無常。在課業、夢想之間不停奔走的我,忙到連人心的關懷時間也忘記了,一有空也是以手機為伍,茫然的滑動也造成了盲目。人的一生究竟有多長?突如其來的劫難何時會找上我?我沒辦法預知也無從推測,就像氣象萬千的杉林溪,每時每刻都在改變,嶄露未知的面貌。

起伏的心情慢慢沉澱之後,我再次望向山林,雲霧更濃了,樹林的翠綠在雲霧中若隱若現,剛剛在溪水旁悠哉梳理羽毛的水鳥也在雲霧中消失得無影無蹤。我想起《菜根譚》裏有一句寫道:「山間之雲翠,水上之漣漪,潭中之雲影,草際之煙光,月下之花容,風中之柳態,若有若無、半真半切,最足以悅人心目而豁入心靈。」或許蘇軾說得對,「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才是面對人生無常最好的方式吧。

每逢假期,我會嚮往來到杉林溪,不僅僅是為了避暑,也不是極度厭倦都市的車馬喧囂,而是為了重新找回自己。找回丟失的放心,以及那個被世間瑣事填滿,而忘記停下慌亂的腳步來閒賞生活的疲累軀殼。就像簡媜在《我為你灑下月光》一書所寫:「我渴望在旅行中和自己相處,去恢復自己。畢竟,旅行不是觀光,觀光是尋找人群,旅行正好相反,它尋找自己。」

幽靜的杉林溪,是我恢復自己的仙地。它是我的老朋友,我賞遍它的每一個角落。走過繽紛春天,經過燦爛夏天,又到悠然的秋天,期待恬靜的冬天,杉林溪的春夏秋冬總會帶給我不同的驚喜。但在閒賞杉林溪給予我一場視覺饗宴的同時,它彷彿在告訴我,「閒賞」不能只是抱著閒適的心情去賞玩,更高層次的「閒賞」是去挖掘這些觸動人心的景色,帶給我什麼樣的人生哲理。

飛利浦賣的不是燈泡,而是那道光;捷安特賣的不是腳踏車,而是慢活;旅遊賣的不是吃喝玩樂,而是一份感動。一趟杉林之旅,我改變了自己的想法,重新看待生命的意義。不同心情、不同的人生經驗、不同時刻的杉林溪,都能夠激盪出不一樣的啟發,這就是「閒賞」最有韻味之處。

文章標籤

Shepherd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要我的大頭照?

作者/王正方(電影導演)

上次寒流來襲,台灣超級冷。大陸好友寄給我一條圍巾,鄂爾多斯純羊毛製品。許久沒收到,傳來信息,台灣海關需要您的護照號碼,趕忙發了過去,還是不見動靜。又說:護照號碼不管用,必須提供身分證字號;當然又乖乖照辦,還是行不通。

原來「這個國家」的當局有新規定:凡是大陸寄往台灣的包裹,收件人必須通過手機,下載某App,詳細填妥箇中的每一項問題,然後才能收到物品。上了那個App,老眼昏花費神一一鉅細無靡的如實填寫,整個在接受全面性的身家調查。最後一項是:需要最近的大頭照一張。一時火冒三丈;老子不幹了!為什麼要我的照片,把我當作通緝犯嗎?

若干年前,張學友在深圳開演唱會,觀眾數萬人,當地公安單位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在現場掃描每個觀眾的臉,對照資料,演唱會未了,已逮捕了四名通緝犯!我不過是希望能收到大陸寄來的禮品,回答了海關App所有問題,你們把我的底細都摸得一清二楚,俺的長相怎麼啦?如果俺有一付即將觸犯「反滲透法」的模樣,令當局不爽,不准俺收下圍巾也罷了,難道還要驗明正身,找個罪名逮捕歸案?

修養欠火候,免不了偶爾發洩一下情緒,其實犯不上治這份閒氣。古今中外(或許應當說:古今「台」外)所有的執政集團,心態嘴臉都和秦始皇一樣,要「鞏固政權,安安穩穩千秋萬代的當主子」。如果政權受到挑戰,他們就不跟你客氣,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的摧毀挑戰者。封建時代統治者以殘酷血腥的手段鎮壓異己,現在的世界「文明」了,改用大數據、人工智能?

現代大數據、人工智能是最好用最有效的鞏固政權工具。麾下每一個子民的學歷、經歷、喜好、消費習慣、政治傾向、個人特徵等等,都編入大數據檔案,子民們的生活型態、可能參與的活動,整理出清晰的頭緒來,嚴密管控中。新冠病毒蔓延全球,有不少政權藉著控制病毒為名,進一步加強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功效:每個人的手機顯示是否感染了病毒?若某人確診,他過去一段時間內的所有活動,曾經接觸過的人,全部記錄在案,立即加以一一追查,找到感染源頭。

大數據在手,如果有人意圖搞什麼「危害政權」的勾當,絕逃不過現代化監控機制的耳目!

「這個國家」大數據監控人民的威力有多強?不清楚,也無從打聽起,因為號稱民主自由的執政者,絕不承認會做這種事!某好友在中研院做熱門項目:人群密集的場所,如車站、演唱會,監控設備可以從個人攜帶的手機,準確判定任何人的確實所在位置。你往哪裡逃?不用手機的人,不值得監控。

上次總統大選前,多位意見領袖的臉書突發故障,重新設定時回答了身家調查式的繁瑣問題,再要求貼上大頭照,一切照辦後臉書就此失效,直到選舉完畢後,臉書才恢復功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恐怕永遠得不到答案。

我只知道:大陸寄來禮品,要乖乖答好海關App的每個問題,貼上大頭照,否則收不到鄂爾多斯純羊毛圍巾。

文章標籤

Shepherd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為自己活,也多為他人活

作者/盛治仁(為雲品國際董事長)

歲末年終,又是沉思反省的最佳時刻。我希望新的一年,能夠過一個奢華的生活。

這裡說的奢華,不是指美食、精品、豪宅,而是指滿足豐富的人生。

觸動這樣思考的原因,是因為在網路上看到一片文章,據稱是華盛頓郵報在二○一七年所評選出的十大奢侈品清單。搜尋後始終找不到出處,大概是個假訊息。即使訊息來源不明,這份清單的內容還是值得深思。

一、生命的覺醒與開悟

二、一顆自由、喜悅與充滿愛的心

三、行遍天下的氣魄

四、回歸自然

五、安穩平和的睡眠

六、享受真正屬於自己的空間與時間

七、彼此深愛的靈魂伴侶

八、有真正懂你的人

九、身體健康、內心富足

十、能感染並點燃他人的希望

我看不太懂第三條的意思,所以決定將其替換為「永保童心」,希望自己年輕時的理想和初衷,不隨著年紀增長而改變。這十項奢侈品,都是金錢買不到,但都能透過努力經營來豐富我們人生的無價品。新的一年,計算財富的單位不該再是金錢,而是這些無價奢侈品。朋友們可以數算一下,您擁有了幾項?

進入人生下半場後,要少為物質活,多為自己活,也多為他人活。多為自己活的意思,就是不活在社會期待和他人眼光中,做自己喜歡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享受真正屬於自己的空間與時間」。多為他人活則是盡一己之力,關懷身邊人,社會事。讓自己成為別人祝福,「能感染並點燃他人的希望」,成為正面的力量,人生不至於白走一遭。

從反面角度來思考,也可以得到類似結論。澳洲一位在安寧病房工作的護士Bronnie Ware在照顧了多位末期病患之後,整理出人生前五大遺憾,其中就包括了「我希望我有勇氣活出自己要的生活,而不是其他人期待我過的人生」、「我希望我更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及「我希望我讓自己過得更快樂」。

經過了一些人生歷練之後,生命中追求的事物自然和年輕時不同。年過五十,觀看「三十而立」時,真有許多感觸。年輕人在社會壓力和競爭下,想要過更好的生活,追求財富和名聲的累積。生活基本需求無虞之後,應該重新思索人生方向與追求目標。

自己要改變的一件事,就是對物質生活態度的調整。從小看到父母親為了維持家計的辛苦,也養成了自己的習慣。用比較客氣的說法,就是超乎平均值的節儉。一直累積許多用不著、不必要的物品捨不得丟棄,連小學時的筆記本、通訊錄、大學時的衣服都還在,各式各樣的文具雜物,堆滿了所有空間,所以假期中首要任務就是把不必要的物品分門別類處理掉,好好地斷捨離。

另外也要檢討自己的金錢觀。過去對自己和他人都不夠大方,未來的日子,要多善待自己,款待他人。最後,以第九條祝福大家,希望新的一年裡,所有讀者都能身體健康、內心富足。

文章標籤

Shepherd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