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錦上添花,對別人雪中送炭 

作者/周行一(政大財管系特聘教授)

2013年已匆匆別過,台灣人度過了憂鬱的一年,不曉得是媒體,還是民眾自己的問題,壞消息好像永遠佔據媒體最醒目的版面,新年是祈願的時候,大家應該下決心讓今年完全改觀,擁有一個快樂的2014年。如果您還沒有特別的想法,我建議您考慮為自己錦上添花,對別人雪中送炭,我保證您變成一個年年都非常快樂的人。

您一定聽過:世人只喜錦上添花,少有雪中送炭錦上添花最早是宋朝黃庭堅講的,在為新落成的寺廟所作的詩了了庵頌中,他描述這座庵已經很美了,再讚美僅是錦上添花,美上加美而已。雪中送炭見於宋朝范成大的詩大雪送炭與奇隱中,他為了在寒天中接濟朋友,假裝跟朋友要詩,其實是去送炭,以解朋友的尷尬。

   人的性情複雜,有惻隱之心,所以會做雪中送炭的事,但也有強烈的競爭性,如果是出於自衛,即使傷害別人也在所不惜。但競爭也是促使人類持續進步的動力,人們藉競爭榮耀自己,同時在過程中激勵別人進步。很多運動員已經成就非凡,卻還要再爭取一面金牌,很多文學家已經深植人心,卻還想得到諾貝爾文學獎,而這些榮耀也激勵後進努力超越前輩。

   強烈的競爭性想要為自己錦上添花是私利,對別人雪中送炭是他利,私利通常強於他利,所以世上較常見的是錦上添花,雪中送炭是需要大力提倡的。當經濟不景氣時,慈善機構會面臨嚴峻的挑戰,在有更多的人需要被照顧的同時,反而更難達成募款目標。美國一項專門統計捐贈金額超過百萬美元的資料顯示,2007年的金額為四百卅億美元,但是到2012年已劇減為一百一十億美元,為二千年以來的最低水準。類似情況在台灣也一樣發生。

   但是人類競爭性強度卻與惻隱之心反向運作,競爭性隨生活改善後減弱,狀況變差時增強,所以老祖宗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因此為了避免傾頹,強者會不斷為自己錦上添花,同時提醒自己對別人雪中送炭,畢竟已有許多研究顯示,助人為快樂之本。但是如果把這兩股能讓自己快樂的作用力弄顛倒了,希望別人對自己雪中送炭,卻忘記努力為自己錦上添花,競爭力就會愈來愈弱,最後完全失去了對別人雪中送炭的能力,而失去快樂。

   台灣有一個趨勢,正在無形中減弱我們的競爭力,大家渾然不覺,還以為是受益者,卻不知我們的快樂基礎已被嚴重侵蝕。我們國家的負債逐年增加,法定社福支出已接近占總預算的百分之四十,加上國防及利息等支出,政府的公共投資幾乎已無彈性。為了討好民眾,民意代表仍然爭先恐後提出減稅、降價、凍漲等訴求,我們雖然知道,這是未來的子孫在對我們雪中送炭,卻無法鼓勵自己拒絕這種好處。

   當習慣於或者寄望別人的幫助,我們不僅會安於現狀,也會降低奮發圖強的鬥志,但是競爭不會因我們而停止,別國的人,尤其那些生活比我們苦的人,卻每天都想把我們競爭掉,當我們變成只能寄望別人對我們雪中送炭,卻已無力為自己錦上添花時,就是我們失去快樂的時候。只有為自己錦上添花,對別人雪中送炭的人,才會有永續的快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epherd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