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迴公路野菜鍋      作者/邱一新

1   

VuVu廚房之「野菜鍋」,野菜盤如盆栽。 圖/邱一新提供

     南迴公路之山地段,對許多人而言,是一條匆匆山路;若由高雄南下,從屏東枋山新楓港大橋進入,往往途中就近午,更驅車趕路,竟曾停下車來稍作張望,只因它缺乏某種熙熙攘攘之「吃景」—超商和吃店—直至台東達仁鄉市區才有之;然人在此覓食,佳餚難求,何也?公路休息站之製吃,多為過路客抵饑之食也。

   或有稍停獅子鄉雙流森林區之前的「女乃山咖啡屋」,簡吃燴飯或糕餅,隨又上路;然我暫歇乃為了坐攬山景,佐以此店德文或泰武之部落咖啡,但不禁也納悶,難道途中竟無一令人滿意的吃店?

   經過幾次探覓,總算發掘到南迴公路堪稱佳味之「VuVu廚房」—當車過壽卡鐵馬驛站,即台東縣境之曲折路段,及見森永派出所便左轉,循狹路一逕開下去即是店家所在之東排灣族「森永部落」;部落之名沿襲日治時期在此種植奎寧、咖啡的森永農場,而VuVu則是祖孫輩間之互稱,顯見意在傳承。

   進了部落,不難發現此店,設計最有味道矣;然只賣野菜鍋,強調自家農園栽植,噫,正合我近年清淡口味,且之前已有數次在卑南鄉「原生園食草汆燙鍋」之體驗,頗感韻趣。

   察看店中,多處伏筆,像懸吊屋梁之魚筌魚標本,或此屋之木構模型,直覺老闆甚有開店理念;難怪公視有報導其種野菜回部落之舉,希冀帶動經濟發展,讓族人返鄉工作。事實上,當部落有了產業、想像和夢想,便會形成地方感;「野菜部落」可待焉。就此意義而言,我們透過旅行的吃食,實也支持了友善農作和地產地消的社會價值。

   逛至廚房,老闆忙著洗菜,概有紅地瓜葉、翼豆、鳥莧、假酸漿葉、赤道櫻草、米菜,多是平日吃不到的野菜,且朝氣蓬勃,足見產地到餐桌愈近愈佳。特別的是,店家自創美學、野菜片片洗淨紮成盆栽,譬似台北風格火鍋店「寬巷子」之菜盤紮成花團錦簇,坊間菜盤亂堆雜陳甚不一樣,此舉必然是老闆的品味與執意。

   這鍋田園組曲中,毛地瓜和葛鬱金最稀奇;前者口感似芋頭,好吃;後者纖維質豐富,吮之如天然太白粉--據云南島語系海上遷徙時即載此食,因而在台落地生根,不知人類學家關注及否?

   再說鍋底,平凡尋常,如香菇、絲瓜、南瓜、豆腐,加上令湯頭鮮郁之豬肉片、鮮蝦、海帶,可先佐白飯,再一把把野菜往裏投放,取出沾醬吃,《桃花源記》所述「芳草鲜美」其非此謂;原先識之部落竟因此在我心中熠熠發光,彷彿小時初嘗的森永牛奶糖。然老闆已做了好幾年,我卻晚近才嘗,可見台灣尚有許多秘景可探、許多鄉土之嗜待覓。(食步台灣之14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拾慧集
    全站熱搜

    Shepherd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