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沒有「演算法」
作者/王文華(作家,網路媒體《創新拿鐵》創辦人)
近年來,「演算法」成了熱門詞彙。
臉書用「演算法」決定用戶看到哪些貼文。Google用「演算法」決定搜尋結果的排列順序。
只要使用手機,並隨身帶著,我們在線上、線下的每個足跡,都被追蹤,並留下數據。演算法就是利用這些數據,來服務我們。
這樣的好處是,容易在花花世界、茫茫網海找到想要的東西。因為演算法,我們快速搜到資訊、看到喜歡的內容、收到有興趣的廣告。
但壞處是什麼?
我曾在網路搜尋「免治馬桶」。接下來幾天,不論我到台灣或國外的任何網站,就算是跟衛浴設備一點關係都沒有的網站,馬桶的廣告都如影隨形。
大家都有類似經驗。一位朋友甚至說,他在網路上買了一個免治馬桶,接下來一個月,都被馬桶廣告糾纏。「他們以為我家需要幾個馬桶?」
這是電腦程式的侷限。它知道你對馬桶有興趣到買了它,但它還不知道一個家庭通常只需一個馬桶,而且一個月內不會更換。
在演算法的精密布局下,網路上的廣告,熟悉和重複的程度,像小時候在大街小巷看到的愛國標語或生活公約。看多、看久了,人就麻木了。
看太多同性質的「廣告」,只是有點煩,沒大礙。但看太多同性質的「內容」,風險就大了。
大部分內容網站也用演算法,推播給使用者類似他過去點選過的內容。這樣的「客製化」,是福也是禍。
客製化很好,我們時間有限,沒空浪費在不相關的訊息。
但人是活的,興趣、思考每天在改變。如果演算法跟不上我們改變的速度,那就像給嬰兒穿半年前的衣服。半年前很合身,半年後不但穿不下,硬穿還會抑制寶寶的成長。
我們的腦和心的成長,是否也被抑制了?
上網,本來能讓我們突破時空限制、擴大視野。
如今,會不會反而把我們鎖死在過去,讓我們愈活愈窄?
每當在網上看「標語」看到煩,或感覺推播的文章千篇一律時,我放下手機,出門走走。
這時可能在街角巧遇朋老友、撞見有趣的攤販、聞到大樹的芬芳。曾幾何時,實體世界的驚喜,超過網路。
這當然是錯覺。網路上的驚喜永遠更多,但要看到,必須有意識地掙脫追蹤軟體和演算法聯手布置的盛宴,花時間去尋找「小吃」。
疫情期間,我改變了線上、線下生活的比重,也改變了線上生活的「飲食習慣」。雖然整天戴著口罩,但腦和心,都呼吸地更好。
街頭巧遇的朋友,跟我說另一位朋友最近過世了。我們站在路旁,感嘆很久。人生的旅程也有公式,有時可以依靠。但榮華富貴、生老病死等大課題,都沒有演算法。到了某一點,我們都得學會,自己作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