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月光的遐想

作者/潘襎(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

中秋節剛過,意味一年節氣走過了一半,月光給我們的無限喜悅與聯想,卻因為新冠病毒,使得一年一度重大節日在遺憾中消逝。即便如此,月光曾經是我們創造許多想像力的最佳時光。

明末張心齋將讀書視野與賞月相提並論。「隙中窺月、庭中望月、台上玩月。」說明年少、中年,到老年因為識見改變,生命境界自然有別。碩大明亮的月光,數千年來成為人類文明的表徵,傳達某種正面或負面記憶。月球是最靠近人間的星球,亙古以來有關於月亮的聯想多如牛毛,很顯然地,月球在文明發展進程中已經不再是一個真實與虛幻議題,而是美妙的存在,引發我們不斷聯想。

科技再怎麼進步,詩人總以無限遐想來眺望月亮。李白千古絕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若比鄰。」東坡先生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李後主的亡國之痛,「應是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陶淵明的恬淡詩風,「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有感傷,有豪邁,有恬淡,也有無盡愁苦。相較於東方文化的月圓浪漫,西洋民間的狼人、吸血鬼選在月圓之際變身,令人戰慄不已。

詩人在月下行吟,寫下許多千古絕唱,傳統面古琴曲裡面有《山中思友人》:「老梅看盡花開謝,山中空自惜韶華。月明那良夜,遙憶故人何處也」,道盡月夜惆悵!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至今依然留下那心靈深處的激情。

當然許多逆轉勝或者不謀之事,都會在月下進行。擂起戰鼓,吶喊殺伐,赤壁鏖戰,三國鼎立。本能寺之變,在未明清晨爆發,一代武將織田信長遭叛被圍,自焚而死。我們可以想見當時火焰沖天,數萬兵眾圍繞吶喊的情形。大軍團作戰往往選擇有利於己的白天,滑鐵盧之戰從下午打到晚上。

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透過自己對於大自然的想像及觀察大自然的規律運轉,藉由變遷徵兆,在抽象時間裡面建構起有秩序去認識大自然的方法,同時也藉此來安頓生命,台灣農業使用的廿四節氣,因運誕生。中秋節是秋收之後家族團圓的節氣,相較於原始人群聚洞穴,我們可以想見在荒野時代,大地寂寥,只有洞穴篝火幾許而已。

然而隨著文明發展,篝火變成壁爐、圍爐,族人、朋友、情人環繞談天,在清朝中葉以後有王永彬《圍爐夜話》,傳家寶典、人生哲理就從漫然的冥想戶外進入室內,「淡中交耐久,靜裡壽延長」人類剛開始恐懼夜晚,深怕猛獸來襲,有了家的保護,夜間的明月成為我們歌詠的對象。

5G時代我們穿越了現實生活的虛實介面,在虛擬化世界裡面溝通,夜間遐想逐漸消失在科技裡面,月球少了美妙冥想,而是高懸天際的一顆星球而已。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拾慧集
    全站熱搜

    Shepherd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