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流浪的肉粽  作者/邱坤良(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都已經忘了多久沒在端午節吃粽子、看划龍船了。

   以前在漁港的老家,端午節粽子一包就是三、四種,金黃色的鹼粽,得沾紅糖或蜂蜜,糯米做成的粿粽,餡料有甜有鹹。肉粽則是米先炒好,包餡料後烹煮,是所謂的北部粽,與南部粽包好生米與餡料,入鍋水煮的方式不同。粽子之外,我家還以紅糖煮麵條,不知何來的傳統?也許是那一代米食的祖先嚐新麥的時尚吧!在吃粽子、「黑糖麵」的同時,觀賞龍舟也是重要節目,我那個年代的小學生,還得參加童組「扒龍船」,神勇得很呢!

   粽子雖小道,卻是端午節最具體的象徵,長期扮演吸引異鄉遊子回家的動力,也成為日常懷念「古早味」的小吃。我小學階段準備考初中,晚上留校補習後回家,獨自穿過沒有路燈的暗巷,「燒肉粽喔!」的聲音從空氣中傳出,盡是「林投姐」的畫面,全身起雞皮疙瘩。這個可憐的女鬼在生遇人不淑,於林投樹上吊自殺,而後半夜出來買肉粽,小販隔天數錢,發覺多了些冥紙……

   長大之後,較有機會聽人唱「燒肉粽」,也知道他的創作者是戰後任教於台北市立女中的張邱東松。某個寒冬夜晚,他正在批改學生作業,外頭傳來「燒肉粽」的叫賣聲,感受小販為三頓沿街叫賣的辛酸,隨手寫了這首歌。數十年來,《燒肉粽》與他另一首名曲《有酒矸倘賣》同時紅遍大街小巷。許多中南部來的朋友說他們從小唱《燒肉粽》,「自卑自嘆歹命人」好像就講自己。

   這些年大家注意養生,嫌粽子熱量高、難消化,不敢放膽品嘗,只有在端午節才吃個粽子。肉粽吃得這麼勉強、艱苦,節慶特色明顯減低。有些粽子店因歷史悠久,遠近馳名,尚能維持好生意,新開的店若只專賣粽子,逆勢操作,經營不易。我台北的家巷口年初開了一家標榜「懷舊」的肉粽店,從店前走過,只見裡面擺了幾張紅檜方型桌和長椅條,牆上掛著干貝龍粽、豪華肉粽以及花生菜粽的彩色照片,卻看不到客人,我也從未光顧過,店裡流出來的《燒肉粽》聽起來格外稀微。

   我近年難得買一個粽子,倒是有些親友端午節前「傳」好幾個,送到面前,隨到隨吃,卻極少是在端陽當日吃粽過節。送粽子的親友,也不是第一手包中,通常是南部的舅媽包好,送給他媽,他媽再宅急便來,吃不了,又分送給我;或者某位好友的台中姑婆,從粽子達人處買了一大串,寄給台北姑姑,姑姑分一些給他,他再送兩個過來。不管粽子來自何處,到我手上,往往繞了大半個台灣了。

   肉粽短暫而流浪的「一生」,最後進入人的肚子,消失於無形,只為了成全吾人過節的氣氛,可謂燃燒自己了。

   吃了今年的粽子,突然想起巷口的肉粽店,順便過去懷就懷舊,到了店門口,卻只見大門深鎖,看看張貼在門口的紅字條,它已在端午前幾天關門大吉了,真是世事難料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epherdess 的頭像
    Shepherdess

    雲與水的天空

    Shepherd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