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飯菜的靈魂——調味料

1.jpg   

下飯菜以為最主要的精神,就是利用大活結合熱火後,加上食材和調味料,藉由產稱香氣而製造美味,而辛香料與調味料、更是美味的秘訣,通常蔥、薑、蒜、辣椒、花椒在由中爆炒就會產生香氣,但是火不能太大,以免變焦而產生苦味,而九層塔、韭菜、芹菜,則是起鍋前加入,剩下的就是用調味料來讓料理加分囉!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飯菜的靈魂——調味料吧!

醬油類

    醬油的滋味有鹹、甜、酸、鮮等多種,最普遍是用作鹹味的調料。我們平常使用的普通醬油多半都是深色醬油,又稱為老抽。而另一種淡色醬油,由於顏色較淡,常用在不需調色的小吃醬料上,例如關東煮醬。

普通醬油

    普通醬油以純釀醬油、蔭油、混合醬油為主。純釀醬油以傳統方法釀製,工時長,但滋味香醇,用來調味特別能使食物入味,達到口感滑順的效果。混合醬油是純釀與化學的相混的成品,調味作用不及純釀醬油,但價格便宜,是家庭醬油中最普遍的選擇。蔭油由黑豆釀成與黃豆釀的醬油不同,味道較甜,讓它成為許多小吃沾醬的基本搭擋。

醬油膏

    醬油在殺菌之前,加入含澱粉質的糯米粉與其它調味料而成。若要調配出醬料要求比較口感濃稠的醬料,醬油膏是不錯的選擇,例如蝦捲沾醬、蒜茸醬、豬血糕沾醬等都很合適。

蠔油

    蠔油是港式醬油,濃重的鮮味是其特色,用來調醬時不可以少了重口味的配料,蒜頭、蔥蒜、糖都是中和蠔油腥鹹味的好幫手。相對的以蠔油調製出的醬料,便擁有濃郁的海鮮味,比較適合用在肉類或魚類的調味,所以沙茶醬、烤肉醬多以蠔油調製而成。

   鹽是用來提味用的,也就是放一點點鹽,可以讓正在煮的食材有更豐富的味道。鹽除了調味,最重要是提味功能,也就是說如果其餘的醬料是屬於酸甜味,運用少許的鹽,可以使其味道更明顯,另外在調製油份或是甜味比較多的醬料時,加點鹽可以少點油膩感,但是如果搭配的是醬油膏,就要少用鹽喔!

   酒在作料理時有畫龍點睛的功效。一般常用的酒有米酒和葡萄酒兩種,通常和肉或魚類有關的可以加一點米酒,或是有加點中藥味的滷汁中,讓肉吃起來有米發酵的香味,同時也減少魚或肉的腥味。另外葡萄酒多半用在和蔬菜有關的醬料,可以增加蔬菜的甜味。而義大利麵醬裡面放的白酒,則可讓麵醬裡的蕃茄吃起來不那麼酸,有一點甜味。

胡椒粒

   粘稠的醬料如加入顆粒較粗的胡椒粒,吃起來就會有特殊的咀嚼感。水性的醬料如果要加胡椒粒的話,最好加顆粒很細的胡椒粉末,因為粉末可以完全溶解,讓胡椒味道徹底遍佈整個醬料。水性醬料如果加的是顆粒較粗的胡椒粒,胡椒粒容易沉澱在底部,形成浪費。

 2.jpg  

 五香粉

    五香粉是國人常用的香料,吃起來其實是沒有味道的,主要就是用來提味,例如在油炸食物撒一點五香粉或在食物的內餡拌入五香粉,食物原本的味道就會被突顯出來,而不會被油味或是麵皮的味道掩蓋住。調製醬料時,要注意把五香粉調開,如果是濃稠的醬料,五香粉不容易化開,可以先用水或米酒泡開再加進去。五香粉不須加熱就很香,用量也不宜過多,否則會因為到太濃破壞食物美味。

豆豉

豆豉的用途廣泛,一般是用在炒菜、炒肉絲、炒豆腐、清蒸魚等。豆豉的風味特殊、味道甘甜,使用時,最好不要和其它味道太重的香料合用,以免兩種味道互相干擾。用在醬料調味時,最好要經過熬煮的過程,豆豉的美味才能完全融入醬料之中。廚房常用的豆豉,通常是便利商店賣的那種玻璃罐裝的,或是傳統雜貨店秤重賣的豆豉。這兩種都是經過調味的,而且嚴格來說,應該稱作蔭豉,因為那和中藥店的淡豆豉不太一樣。不同品牌的蔭豉味道多少有點不同,可以依自己的喜好選用。

麻油、香油

麻油分為白麻油和黑()麻油,白麻油是白芝麻提煉而來,一般調味用的香油,就是白麻油和沙拉油稀釋而成的,稱為小磨香油,常用在一道菜完成的時候滴幾滴增加香味,或者是用來拌菜,因為蔬菜較澀的口感可以用香油改善,而香油較膩的感覺可以利用蔬菜味道的清爽來改善,兩者搭配起來可以互相突顯彼此的優點。胡麻油則是黑芝麻提煉而成。性較熱,一般拿來作進補之用。

沙茶醬

沙茶醬是用扁魚、蒜頭、辣椒等調製而成,沙茶醬因為在炒的過程中,吸收了很多油,而且裝罐之後,油份會慢慢分離出來。所以愈新鮮的沙茶醬,看起來油份比較少,不新鮮的沙茶醬油都分離出來了,所以看起來油比較多。尤其已經打開過的沙茶醬,因為保存環境不同,所以就算使用期限相同,保存的狀況還是不一樣。在使用期限內,如果大部分油都分離出來,可以下鍋炒香一點再使用。如果有很重的油垢味,就算還沒到使用期限,最好還是不要用,因為那表示沙茶醬已經開始變質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epherd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