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點鐘才由屏東出發,走我先前騎鐵馬的路線,先到「禮納里」的長榮百合國民小學,因為慧說沒去過。
整個山區瀰漫著濃霧視線相當不良,那位校工擔心我們到霧台的安全,我說等一下雲霧退散後陽光就會普照啦!
由三地門「三教寶宮」右轉順著迂迴山路,經過好幾家土雞城後,我們停在「秋月的店」前,俯瞰山谷裡縹緲的雲霧。店家負責指揮交通的先生說初一在德文就大塞車了。
多年前曾開車與幾位朋友到「阿禮」賞櫻,雖然花期已過,櫻花多數凋謝了;不過,卻吃了平生最回味無窮的炒山蘇。此後就再也沒機會上山,山路接連受風災的破壞,交通幾已阻絕,連客運班車都早已停駛。
報載春節期間開放「霧台」上山賞櫻,還真以為風災後的山路修復的大概OK了。
怕大年初一會大塞車,於是邀慧年初二騎機車上山。結果毀損的山路根本就還沒完全修復,只是順應春節勉強通行。
在三德檢查哨辦了入山登記,那位女警說不是辦入山證啦只是登記而已,怕有人進去就不出來。我想也是啊,否則過年期間未免太不便民了!
一對中年夫妻開著一輛車齡超過廿年的老賓士,不免佩服他們勇氣可佳。
騎在砂石路面得小心翼翼免得”犁田”後果堪慮,「谷川大橋」(原名伊拉橋)的橋墩都還沒做好,崩塌的山壁歷歷可見。
經過好幾段仍是崎嶇顛簸的山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到「神山社區」時間是10 點10分。
或許慧的機車較老舊,汽油只剩一格而已,她不敢再騎上去。我像洩了氣的皮球,問了騎車經過的少年原住民到「霧台」立斷,於是慧將機車停在路旁我載她上去。果真只有5分鐘路程就到了,路旁就可看見山櫻花的蹤影,沿途停了許多車輛。
原來這裡有一戶居民在辦喜事,許多原住民穿著鮮艷傳統服飾來慶祝,我請求兩位原住民女人讓我拍照,看她們的服飾顏色不同,猜測可能有階級的分別,卻不好意思問她們。
民宅前那一樹紅豔的山櫻花目光很難不被它吸引,遠遠地就看見它,沿著階梯走下去來到民宅,屋主正好在庭園前,他說這棵山櫻花樹齡超過卅年了比他的年紀還大,我說它是這裡的”花王”應當之無愧。
庭園前也種植許多植物,杜鵑花已開始展笑靨。
第一次聽說筆筒樹還有公株、母株的分別,公株的枝幹會有刺。
我問屋主「霧台」沒有遷村嗎?他說只有阿禮」、大社、佳暮風災受創較嚴重的村落才有。
在村子裡隨興四處蹓躂,沉浸在這一方藍天為帳、青山為幕宛若世外桃源中。
我們循著階梯上到一處高台,原來他們的文物館及「霧台國小」都在此。
「霧台國小」操場旁的帆布棚下坐滿參加喜宴的賓客,此時已經將近12點,我們便在另一邊的石桌前用帶來的乾糧,順便觀賞他們整個儀式的過程。和著音樂及福音歌聲這一餐真是充滿喜樂。
在我們旁邊有個小型的遊樂場,兩個原住民小朋友在等待宴席開始先跑來那邊玩耍,一個唸「霧台國小」三年級另一個才五歲,天真無邪、童言童語的兩人竟與我們侃侃而談,原以為穿黑裙的是女生,結果他很不以為然地說他穿的可是勇士裙哪!讓我們忍俊不已。大的小朋友說另外那個小朋友叫他母親VUVU,VUVU是甚麼我不懂。
離開「霧台國小」,我們索性跟其他好奇的遊客般,四處遊走在依地勢興建錯落的巷弄間,參觀原住民風味的一些建築如石板屋等……。
我始終找不到那次吃炒山蘇的店家,有點失望。
1 點40分我們啟程下山,一路仍是戰戰兢兢地,發現上山的遊客確實不少,但實際到霧台的卻不如預期的多,或許早先不明路況的遊客會傻呼呼地呼朋引伴上山,回來後奔相走告所以遊客明顯銳減。
幸好慧的汽油還能撐到三地門,慶幸一路人車平安;也期許有一天當山路全面修復時,會考慮再做一次深度的探訪。(102/2/12)